第54章 寒云深处问书童-《收藏纪元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在明代,社会以“'家中无藏字,不是旧人家”为风尚,一幅名家真迹挂壁,家中主人身价倍增。

    明中叶以后,市场首重者为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、祝允明等人。

    有着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唐伯虎便是长期靠卖字画为生,他即使为童年的好友刘嘉作墓志时,也是要得到到相当的润笔费。

    袁宏道尝以此取笑他:“子畏原不知文,志铭尤非所长,而不乏求之者,想白雪无权,黄金有命也耶,一笑一笑。”

    祝允明则是“内索书,贽币门,辄辞弗见”;而作为吴门的老大沈周更早已是“噪寰宇,征求过多而日不暇给。”

    至文徵明时代的苏州,经济生活异常繁荣,“四方乞诗文字画者,踵接于道。”

    使得文徵明书法作品交易价格比沈周在世时还要高的多,特别是其晚年“德尊行成,海宇钦慕,嫌素山积,喧溢里门”。出现了“寸图才出,千临百摹,家藏市售,真质纵横”的作伪现象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书画作伪异常突出,临摹当代名家作品的作伪者,能够获得不菲的收益,所谓“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、一时砚食之士,沾脂泡香,往往自润。”

    在古玩行,有个名词叫“苏州片”,就是打这儿开始的。

    明清改朝换代之际,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傅山傅青主此时穷困潦倒,经济陷入窘境。

    而傅山在明朝时期已经誉满天下,尤其是在他的老家山西,如果能在家中悬挂傅山的一件书法,便与有荣焉。

    于是山西的商人,或者是一些买得起傅山的字但是文化修养又不那么高的地方乡绅,都来买傅山的字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人往往要求傅山当面书写以保证自己买到的作品不是代笔。

    这个让傅山很难受,傅山说自己常被“俗物面逼”,当场挥毫。

    还说:“因无贷之难,遂令老夫役人之役。凡人来,不忠厚者多”。

    他还曾自嘲道:“西村住一无用老人,人络绎来,不是要药方,即是要写字者。老人不知治杀多少人,污坏多少绫绢扇子,此辈可谓不爱命、不惜财,亦愚矣。”

    可见傅山内心对于卖字的矛盾和无奈,但是为“稻粮谋”,拿人钱财,不得不写。

    到了满清三代,经济的活跃中心转到扬州,因此全国的书画名家均云集于此来讨生活,这其中的代表便是扬州八怪。

    郑板桥罢官之后,在扬州卖字画为生。

    他曾写一则“卖画文告”:“大幅六两,中幅四两,小幅二两,条幅、对联一两,扇子、斗方五钱。凡送礼物食物,总不如白银为妙。公之所送,未必弟之所好也。送现银则心中喜乐。书画皆佳,礼物既属纠缠,赊欠尤为赖账。年老神倦,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,画竹多于买竹钱,纸高六尺价三千。任渠话旧论交接,只当秋风过耳边。”

    再到清末民国,齐白石、张大千、吴昌硕、康有为、黄宾虹、吴湖帆、沈尹默、白蕉、梁启超……,卖字的学者、书家众多,如过江之鲫。

    就连当时并不以书法为著名的鲁迅也不能免俗。

    读鲁迅书信手稿,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增田涉信说:“写字事,倘不嫌拙劣,并不费事”同意为增田代人所求写字。

    同年四月三十日致同人信中说:“我的字居然值价五元,真太滑稽。”

    卖字鬻画是文人最后的谋生手段,到了如今,这个赖以谋生的土壤也没有了。

    当然,也是因为文人已经没有了。

    wap.

    /134/134196/31491396.html


    第(3/3)页